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路桥隧 - 免费·分享·共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圆梁山隧道进口深埋软岩段施工技术探讨

2007-2-8 11: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72| 评论: 1|原作者: lq52搜集|来自: 路桥吾爱搜集

摘  要  系统介绍了圆梁山隧道DK352+775-DK.353+275深埋软岩段开挖、支护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措施,在开挖爆破、超挖控制、洞身稳定、初期支护、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深埋软岩段施工  技术探讨
 
1  工程概述
    渝怀线圆梁山隧道全长11 068m,其进口端DK352+775-DK353+275段为深埋高地应力段,围岩呈深、浅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以软弱泥岩为主,局部夹杂脆硬性泥质灰岩,构造单元为毛坝向斜西翼,属单斜构造,构造节理较发育;该段埋深为450-780m,属于深埋段,开挖后围岩由于应力释放而发生较大的变形现象。
2  施工工序及工序时间
    主要工序及施工时间如下:
    ①放炮、通风、找顶:0.5h
    ②出碴:3h
    ③移台架、找顶、初喷混凝土:1h;
    ④掌子面开挖钻孔、装药,后部打锚杆孔、锚杆安设、挂网,平行作业:2.5h
    ⑤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1h
    ⑥进入下一循环。
    8个小时一循环,每天3个循环,每循环2.0m,每天进尺6m,月进度180m。参见施工作业示意图1。
3  开挖施工技术措施
3.1  采用光面爆破技术
    采用浅孔光面爆破,降低一次爆破用药量,尽可;能减少爆破对围岩的影响;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多循环、早支护”的作业方式,每循环进尺2m,减少作业循环时间,以便及时对围岩进行支护。爆破参数见表1。

    采用以上爆破设计进行现场施工,收到良好的效果。
3.2  利用超前锚杆进行支护
    该段设计为全断面开挖,且没有设计超前支护,但从实际开挖情况看,开挖后因地应力作用,拱部坍塌掉块现象严重,造成0.5m-1.0m的超挖,故决定施作超前锚杆支护。实践证明,超前锚杆对控制拱部坍塌作用明显。超前锚杆参数为:直径22,L=3m,环向间距0.9m,纵向2m/环;因该段围岩为薄层至中厚层状泥岩,拱部岩层近于水平,层间错动明显,施工时加大了外插角,让超前锚杆起到“连续梁”的作用。经实际效果检验,外插角以25度为宜。如外插角过小,锚杆几乎顺着层面插入围岩,将使该层面较薄弱,在开挖震动时该层面以下会全部坍落,造成较大超挖,见图2。

3.3  优化开挖断面
    该段在开挖放炮后,发生较大变形,拱部不时发生坍塌掉块现象,放炮后1个小时内尤为严重。虽及时喷射混凝土4cm-5cm,但喷射混凝土与岩石一同掉落,起不到任何作用;渣出完后(3h),台架到位,自大跨线到拱顶部位的围岩均发现存在较大裂纹,找顶(用铁钎敲击)后岩石发生塌落,造成20cm-50cm的超挖。针对这一现象,决定优化开挖断面,预留人工修整层,具体方法为:
    ①大跨线以上打钻时周边眼收眼lOcm-30cm作为人工修整层;
    ②出碴完毕,台架到位后,撬掉所有危石,人工修整至设计开挖断面。
4  支护施工
    采用喷(初喷4cm) →锚(按设计打直径22锚杆)→网(按设计挂网) →喷(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8cm)联合支护。
4.1  初喷混凝土施工
    开挖放炮后找顶,及时处理危石,但由于地应力的作用,围岩变形持续发展,拱部掉块不断,边墙围岩剥落开裂,在刚进入段时,按常施工,坚持“及时初喷”的原则,按设计初喷C20混凝土4cm,因地应力太大,围岩发生持续变形,1h后初喷混凝土基本被全部破坏,随同围岩一同坍塌剥落;埋设量测点,经量测,3h-4h后基本达到稳定。鉴于此,改变施工方案,在出碴完成后初喷,利用接轨道、走台架的时间,喷射混凝土料及相应设备到位,台架到位后及时进行喷射混凝土施工。
    对初喷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确保初喷混凝土早期具有足够的强度。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见表2。

    经实际检验,效果较好,能够满足安全需要。
4.2  砂浆锚杆
    在初喷混凝土的保护下,对洞身大跨线以上设置砂浆锚杆,沿径向打入(对组合状岩层,垂直层面打人),确保砂浆饱满,考虑到处于深埋段,且围岩节理及层间错动发育,特设置加长系统锚杆,锚长度3.5m,锚杆端头设丝扣、挡板、螺帽(见示意图3)。砂浆锚杆的设置间距为:纵向100cm×环向150cm,梅花型布置,结合钢筋网,有效抑制了坍塌掉块的发生。

4.3  钢筋网的设置
    该段施工时拱墙网喷C20混凝土厚8cm,网片规格为:直径8mm,20cm×20cm。施工时,钢筋网紧贴岩面,利用锚杆挡板固定,网片之间搭接l0cm-20cm;经实践检验,此种地质条件下采用喷—锚一网一喷联合支护,能够有效避免由于应力太大加之围岩节理发育、破碎而发生的喷射混凝土开裂剥落并随同岩块一同掉落的现象,保证了施工安全。
4.4  复喷混凝土
    常规的隧道施工中,经常出现累计3个-5个开挖循环才复喷的现象,目的是减少工序转换,提高工效。经实践检验,此种地质条件下每个循环的复喷必须及时进行,不得拖延,否则会发生因应力作用导致初喷混凝土与围岩碎块剥落现象,危及施工安全。复喷混凝土必须密实,表面平顺。
4.5  初期支护效果评价
    支护完毕后,埋设量测点进行量测,经量测分析,初支后一个月洞室基本稳定;经过观察,初支虽有局部裂纹,但无进一步发展之势,支护效果良好。
5  安全防护措施
    ①每循环放炮后,为了防止岩层中夹杂的局部硬岩因应力作用射出伤人,应及时对围岩洒水释放应力。
    ②放炮后,加强掌子面的照明,进行充分找顶;在出碴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围岩还会剥落,故应坚持随时找顶,确保机械与人员的安全;开挖钻眼过程中,也应坚持随时找顶,防止应力作用而产生的新危石伤人。
    ③锚杆施工必须在初喷混凝土完成后进行,孔径、孔深符合设计要求,且保证砂浆饱满。对于层间错动发育段,必须加密锚杆布置,确保不发生坍塌事故。
    ④网片间交错布置,搭接l0cm-20cm,与锚杆绑扎牢固,且紧贴岩面。
    ⑤初支完成后,应加强观察与监控量测,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6  结论及体会
    ①采用“全断面、短进尺、多循环、紧支护”作业原则开挖此种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既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又可以保证施工进度,较“短台阶法”作业减少了工序转换,且有利于快速出碴,提高了工效;
    ②采用光面弱爆破,拱部配以必要的超前支护且预留人工修整层,对控制该类地质条件下围岩的超挖作用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③在该类地质条件下出碴后才初喷虽违反常规,但对控制软岩的持续变形作用明显,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材料;
    ④在该类地质条件下必须坚持“一茬炮一复喷”,确保放炮后不坍塌、掉块,以免引起新的超挖;
    ⑤采用桫,、插角超前锚杆支护,并且在复喷混凝土完成后才放炮,可以避免放炮后产生大的坍塌现象;
    ⑥对该类地质条件下大跨线以上必须严格采用喷--锚--网--喷联合支护,杜绝马虎应付的施工行为,才能保证初支后洞室的安全;采用加长系统锚杆(长度为3.5m)对围岩形成大固结圈,对防止高地应力作用下的围岩变形、坍塌现象作用尤其明显;
    ⑦在出碴以及开挖钻眼过程中,坚持随时找顶,防止应力作用而产生的新危石伤人,是该类地质条件下洞室安全施工的关键所在;
    ⑧施工中加强监控量测,并加强对初期支护的观察,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防止该类地质条件下坍塌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l0204—200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徐洪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07-12-2 21:51
深埋隧道多采用哪种施工方式?

查看全部评论(1)

月度热门文章

QQ|【路桥隧】 ( 湘ICP备16018960号-1 )  QQ群:【路桥吾爱-lq52.com】

GMT+8, 2025-5-14 05: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