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3日电(张哉麟)“发展经济与保护民族文化这两者没有矛盾,我们将切实贯彻‘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这样的原则。”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常委、宣传部长耿生茂在回答国外记者提出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时,作出上述回答。 黔东南自治州人大副主任石干昌随后对这个问题又作了补充说明。他说,旅游开发不但不会阻碍保护民族文化,相反,对保护民族文化还会有促进作用。他举了“凯里附近的兰花村”和“晚寨渐渐失传的琵琶歌”两个例子。前者因为与凯里相距不远,交通便利,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走出山村,把自己民族的服装、歌舞、建筑等等风格都带向外面的世界,这样,顺其自然能把该民族的文化符号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而后者享誉全球的“琵琶歌”,因为许多年轻人走出深山去外面打工而得不到保护与继承,现在只有少数的几位老人还会唱“琵琶歌”。 他说,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价值,如果有人欣赏,该民族的人们就会觉得有保护本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必要。如果没人欣赏,也不能带来利益,这个民族的文化可能就会慢慢消失。 黔东南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中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因此,关于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问题,在这次记者会上尤其受到关注。 在本月7月23日至8月3日将要举行的“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旨在集中展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展现原生态民族文化价值,广泛交流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经验,提炼原生态民族文化精品,叫响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这次艺术节将在在黔东南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凯里市及有关县相继举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路桥隧】
( 湘ICP备16018960号-1 ) QQ群:
GMT+8, 2025-5-18 06: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