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8日《今日关注》播出:地铁让生活提速,以下为节目内容。 北京地铁5号线历经38000万名建设者近5年的艰苦建设,克服了259个重大风险源,10月7号开通试运营。这条全长27.6公里,纵贯首都南北的交通新动脉,究竟新在何处?未来地铁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稍后请看《今日关注》。 主持人(孙宝印):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今日关注》。 10月7号,北京地铁5号线开通试运营了,同时北京市轨道交通全路网实行了单一票制,票价为每人次两元,同时还取消了地铁专用月票卡,这也是北京公交优先政策的又一实质性的进展。 这一次北京新开通的地铁5号线与过去的地铁交通线路相比有什么不同?未来的地铁轨道在城市交通当中所起的作用又将是什么? 就这些话题,我们今天演播室特意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丁树奎先生,欢迎您。还有一位是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的宣传部长贾鹏先生,欢迎二位到来。 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还是按照惯例先看一个昨天北京地铁开通试运营的盛况,来看新闻现场。 (播放短片) 解说: 5号线是北京地铁首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交通干线。线路南起丰台宋家庄,北到昌平天通苑,途经崇文、东城、朝阳等繁华市区和人口密集区;线路全长27.6公里,一共设有23座车站,与正在运营的地铁1号、2号、13号线和多条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换乘。 10月7号,5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共同启动“地铁五号线开通试运营首次列车发车指令”。 目前,中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城市开通了22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运营里程630公里。预计“十一五”期间将有超过1500公里轨道交通投入运营。 主持人: 昨天二位都在开通现场。其实可以把二位的角色做一个区分。简单说丁先生您是建设方,贾先生您是即将接手的运营方,相信你们在出席昨天开通仪式的时候,心情肯定不一样。 我想先请问丁先生,您作为建设方,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有100多起重大的风险源被你们克服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技术上克服危险的事件是哪一个? 丁树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5号线10月7号的开通反应很热烈,秩序很井然,设备运行也很稳定。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广大建设者克服了很多难关,攻克了很多难题的基础上实现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大块。一个是成功地通过了120个风险源,风险源里面最难的是5号线穿越环线地铁。5号线的洞顶距环线的洞底只有1.8米。 主持人: 这在哪个地方? 丁树奎: 在崇文门车站。 主持人: 而且在市中心一带。 丁树奎: 在市中心一带,在1.8米的间距中间实现成功地穿越,这是我们克服的一大难题。 主持人: 目前为止,在世界上有这样的先例吗? 丁树奎: 据我所知,我们是首次。 第二个难点是我们在边施工、边调试的情况下,实现了5号线信号系统的调试,为确保4分钟的成功开通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主持人: 克服了重重困难,建设方把这条新地铁交给了运营方。贾先生,从您看来,作为即将开始承担整个运营的角色来看,您昨天在出席仪式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您觉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贾鹏(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宣传部长): 就我们地铁运营公司而言,参加这样的活动首先是非常兴奋的,兴奋是因为我们有一条新的线路了。作为我们运营者来讲,有更多为广大乘客服务的机会。 第二个,感到压力非常大。我们第一个目标是实现高水平开通,这个在昨天已经实现了,就是最小列车间隔4分钟。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整个不小于一年的试运营阶段实现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主持人: 将来的难题应该也很多。 贾鹏: 是的,难题很大。我们从建设者手中接过这么一条非常漂亮、非常完善的线路,我们应该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优质,更有高品位的乘客服务。 主持人: 说到地铁5号线,昨天叫做“开通试运营”。那么,地铁5号线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路呢?我们的记者进行了一次体验乘坐,来看一下记者的体验。 (播放短片) 解说: 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有着“北京南北交通大动脉”之称的地铁5号线正式对民众开放运营。 下午两点的首班车还没到,就已经有很多民众在地铁站口排队等候了。两点整,站口的铁门打开,乘客们陆续进站。与以往乘坐地铁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边走边看,5号线内崭新而现代化的设施令人耳目一新。 首班列车就要进站了,站台上已满是兴奋等候的乘客,人虽然多,但大家都自觉地在等候线外排成两队。等待中,乘客们对站台上的安全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乘客1: 因为我原来在广州、深圳那边坐过它那边的地铁,也感受过它那边的安全门。安全门首先能给乘客一个很安全的保障,防止滑落、掉东西下来,人身的安全都能保障。二来,因为原来北京1号、2号地铁都没有安全门,所以5号线设立安全门以后是对地铁服务的提高。 解说: 这是北京地铁第一次采用安全门系统,地下车站采用的是全高安全门,地上车站采用半高屏蔽门。 记者(张舒扬): 地铁5号线的车厢设施与以往的列车是有所不同的,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性化的设计。 我们来看看,比如说这个扶杆有三个把手,这样就可以方便更多站立的乘客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扶稳。 我们再来看看座椅,5号线列车的座椅是呈流线型的,包括这个扶手也是圆弧型的,坐起来非常舒适,因为比较符合人体结构学的原理。 大家再来看这个地板,地板是一种蓝色的橡胶材质。据我们了解,这是国内首次在列车上使用防滑的材料,大家不用担心在下雨和下雪天会滑倒。 除此之外,还有人很担心手机信号的问题。在全程23个站中,手机一直都是畅通无阻的。 解说: 全新5号线的开通对大多数北京市民来说都是件大事,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体验的心态特意赶来乘坐的。 乘客2: 我今天是第一次,我来试验试验,想体验体验这个生活。我想专门写一篇报道,好好宣传宣传5号线的好处。 解说: 而更多的乘客选择5号线则是因为这条地铁线的开通大大缓解了北京交通拥堵的状况。很多市民不再为纵穿南北城动辄三四个小时而烦恼了。 乘客3: 我将来要带老伴儿从大屯到这儿来,上协和医院看病,那很方便。 乘客4: 对老百姓出行来讲极其方便。 主持人: 其实,刚才从这个短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真的给人一个很深的印象,至少外观上的印象就是一个“新”字。除了“新”字以外,今天上班不需要坐城铁,但我特意去坐了一下5号线,可以感到它的设计上的确很有中国的特点,很简约,但是能让你感觉到中国的特点。比如说我们在天坛东门的时候感觉到它是一个合掌型的房顶,但是它会在那儿设计一个圆环,让你不由自主的想到那个祈年殿的感觉。 再比如,我们的记者也拍摄了在雍和宫殿,展台里是大红的柱子,里面有一个金碧辉煌的金箔壁画设计,非常有中国特点,而且现代感很强。在设计方面是怎么考虑的,丁先生? 丁树奎: 作为北京的地铁,从建筑和装修上应该考虑的因素就是跟周边的建筑物、周边的景点协调。这里面采用了很多中国特色的元素,包括北京特色的一些元素。刚才你说的天坛,包括雍和宫,实际上立水桥南有一个中国龙,这都是采用了一些中国的元素。 另外,北京地铁作为新一轮地铁建设的第一条线,我们也考虑现代化、高科技含量,所以从建筑特色上也可以显现出来。我们有一个车站是蚕茧,造型是一种工业化、机械化的造型。 主持人: 那是哪个站? 丁树奎: 是北苑路北站。 主持人: 北苑路北站。 丁树奎: 外形看起来像一个蚕茧。 主持人: 贾先生呢?我听说你们三个月曾经在一起度过了试运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您对它的设计方面有哪些比较深的体会? 贾鹏: 在5号线的规划、设计方面,他们都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些工作为我们运营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服务百姓的空间。这几个月的过程中,我感觉到5号线的人性化服务更加完善了。另外它的取东西都是低耗、环保的,比如说车辆,不锈钢的车体,轮子都安装了减振的装置,还有就是车站的一些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广大乘客及时地提供很多的信息服务,这些都是很人性化的。 主持人: 刚才实际上贾先生已经把话题深入了,我们作为一个一般乘客,可能看不到许多东西。但是我相信丁先生您作为建设方,肯定从技术方面有许多值得一说的。但我们作为一个外行看不懂,不知道的内容,这方面您觉得5号线新在哪儿,特别是在技术上。 丁树奎: 技术上,在建设过程中间更多的是土建方面的新技术应用。比如说像大贯通技术的应用。从乘客的角度上说,更多的是设备方面。5号线有两项全国领先,一个是车辆,我们采用了轻量化的不锈钢车体,这个车体在全国首先应用,整列车的重量比常规车辆减重10吨,这样可以减少运行能耗。另外,车厢在整个运行期间不涂装,在运行中间不需要再涂漆、喷漆,这样更环保。 第二,我们采用了大波浪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了旅客信息系统的实时传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实时地看到有线电视,看到实时的乘车信息。同时还可以把车厢里面的信息通过车厢里的摄像头传送到指挥中心,能够实现安全防护方面的管理。 另外,5号线还有好几项措施都是北京地铁的首次运用,比如大家刚才看到的安全门,看到的手机信号的全线覆盖,看到我们把机场的自动人行步道运用到换乘站,这些都是我们在5号线首次采用的。 主持人: 刚才您提到了有几个第一,有全国第一,有北京第一,其实恐怕还有一个前无古人的第一。因为这一次北京的5号线地铁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迎接奥运,这个任务先天地、历史地落在了5号线的身上。 在这一点上,5号线如何去迎接奥运,它为奥运做了些什么,这方面有哪些内容呢?我们还是先看一个短片,短片里有介绍。 (播放短片) 解说: 5号线开通的第一天,很多市民都称赞车站的设计美观、新颖,但这并不是5号线的唯一追求。实际上,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的理念早已经渗透于车站各处的细节设计中。 站前广场的自行车停放地便是突出的一项便民化设计。5号线各站都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站前广场,综合考虑了自行车、行人、公交、出租车等因素,是一个以换乘功能为主的系统。站前广场的总面积中,自行车停车场占了半数,另一半面积是乘客疏散广场。22个站前换乘广场可停放2万多辆自行车。 此外,天通苑北站更是首次引入轨道加小汽车的模式,车主凭一张当天的地铁票便可以两元的优惠价在这里停车。这样,远郊的市民可以乘小汽车到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记者: 很多乘客已经习惯了在公交车上收看移动电视节目以便得取更多的信息。现在坐5号线也可以收看到实时播出的数字电视节目,就是通过这个液晶屏幕。 在5号线上,每节车厢都有8个这样的液晶屏幕。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直播的奥运比赛项目。这一突破也使5号线成为了奥运历史上第一条能够在乘坐地铁时就能看到直播项目的城市轨道列车。 解说: 地铁5号线采用的乘客信息系统是全国第一个将WLAN无线网络传输系数应用于车辆、地面双向数据传输的乘客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保证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不光车厢内的乘客届时能够欣赏到激战正酣的奥运比赛,在站台候车的乘客也同样可以即时收看奥运赛事直播。 站台上的触摸屏是乘客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乘客可以实现奥运比赛视频与公交线路、列车时刻、天气预报等出行信息之间的切换,而且不同车次的列车和不同站台上可以同时播出不同场次的奥运比赛。 5号线开通后,列车运营间隔为每4到6分钟一班。但在奥运会期间,为了方便国内外游客观看奥运会,地铁5号线运营间隔将会提高到2分钟左右一班。贯通北京市区南北的地铁5号线开通后,将会把分布在北京市内的各大奥运会场馆连接起来,并实现乘客便捷的转乘。为了缓解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人流高峰,地铁5号线将自动检票口增加为14个,出口和入口也变为各7个,大大增加了地铁的客流承受能力。 主持人: 其实刚才的片子稍微有点长,但说了两个主题。一个是为了奥运做了什么,还有一个,为了奥运如何做到人性化的一些设计。 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出现了,片子里面也已经提到了。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分散在北京的不同地方,为了实现便捷的换乘,这方面,设计人员包括施工方面想了哪些办法? 丁树奎: 5号线是我们向奥组会直接承诺的服务奥运会的一个项目,它跟奥运支线和10号线,还有机场线够构成了为奥运会服务的轨道交通网络。 在奥运会期间,我们将缩短形式间隔,在奥运会期间,5号线的大屯站直接参与主场馆的客流疏散。 主持人: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而且很实用、很现实的要求,这是来自乘客的,我希望在一个预定的时间赶到那个比赛场馆,时间的控制要求很严,这方面做得到吗? 贾鹏: 地铁运营是按图行车。列车,像5号线单程是49分钟,为了保证从始发站到终点站,行程49分钟全部达到,必须要保证站停时间,站停时间都是论秒计算。大的换乘站一般是40秒,中途站20秒,就需要广大的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积极配合,按线候车、排队上车、有序乘降,只有这样,列车的运行时间才有保证。因此,保证了列车的运行时间,就保证了广大乘客的出行时间。 主持人: 目前为止,5号线每辆车之间的间隔是4分钟,这个时间是怎么样的一种概念呢?当初设定为4分钟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 贾鹏: 5号线高水平的开通有三个标志。 第一,实现了最小列车间隔4分钟。 第二,首末车时间和既有线路同步实施。 第三,四个换乘站和既有线路同时连通,方便广大乘客进行换乘。 实现了这三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保证列车在进一步条件成熟的基础之上,再往3分钟这个方向努力。明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力争要实现这个目标。 主持人: 今天,我在乘坐地铁的时候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除了新车、新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新人。服装是新的,人员感觉也是很年轻,面孔都很年轻。在这些新人进来的时候,你们在对他们做培训的时候,有没有比较强化,特别是在服务方面的一些要求? 贾鹏: 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从去年6月份开始对地铁5号线的员工进行招募,通过社会和内部的公开招募,现在已经有700余名服务广大乘客的票务员、安全员和综控员上岗了。在这些人员当中,总合的特点是23到25岁之间,很年轻。 第二个是知识结构,89%以上全部是大专水平。 第三个就是年富力强,形象、气质各方面都符合新地铁的要求。我们在这期间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包括服务理念、服务技能、服务的一些用语、礼仪规范都进行过强化培训。 主持人: 细到什么程度? 贾鹏: 细到我们的管理人员都到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强化MBA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我们的安全员又要到1号线、2号线等既有线路进行实战培训,综控人员都要到各个专业去体验和掌握一些控制技术,这些做得非常到位。 主持人: 你们培训得很细,我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现在地铁里面每节车厢都有残疾人专用的固定轮椅扶手,假如说真的有一位残疾朋友要坐地铁5号线,你们是如何针对他来提供这样的一些特殊服务的? 贾鹏: 这是我们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如果残疾人员进入地铁以后,首先他要通过对讲器和我们的服务人员进行连接,连接以后,我们的服务人员就到上边为他开启残疾人专用的垂直电梯,或者水平平滑电梯,把他直接送到地铁的站台,同时要负责把他送上车厢。完成这个任务以后,这个服务员应该告知下一站他在哪一站下,由下一站的服务员进行连接式的服务。 主持人: 的确能够感到这种新的、很强烈的服务意识。因为我们今天在地铁里也看到了,有交通大学地铁大专生专门在那里面做志愿服务,这些方面考虑得很细。这也是你们在承担运营阶段就已经很仔细地考虑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吗? 贾鹏: 是的。10月7号,伴随着5号线开通试运营,地铁的新票制也出台了,出台以后,我们的客流带来很大的压力,怎么办?一方面要提高地铁的运力。另一方面,我们组织了1320名志愿者,也就是文明乘车疏导员,到地铁的93的车站进行文明疏导,对乘客进行按线候车、排队上车、先下后上和有序乘降方面的宣传和引导。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的乘降秩序,保证了乘降秩序就保证了运营秩序。 这些文明乘车疏导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是早晚高峰,加起来5个小时,而且都是用业余时间。这里面有地铁技术学校的学生,有和我们签订志愿者合同协议的大专院校的师生,还有保安人员,以及地铁各个机关的工作人员。 主持人: 的确是,新车、新站、新人之外,给了所有的乘客一种新的感受。现在许多朋友有一个很共同的感觉就是北京地铁这些年发展太快了。 我也想请丁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将来,在看得见的未来,北京地铁还将有哪些发展的蓝图? 丁树奎: 为了实现公交优先、轨道交通优先的战略,北京市政府制定了2015年前轨道交通的建设计划,初步规划到2015前建成561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在此之前分三个阶段。一个是在明年的奥运会前,开通建成198公里,然后到2012年建成419公里,然后到2015年完成561公里。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在三环以内,一公里能找到一个地铁站口。 主持人: 演播室也有一个2015年北京市轨道交通的示意图。显然已经是非常密集了,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向我们介绍的? 丁树奎: 可以形象地解读一下。未来的网络是三环:2号线、13号线加上10号线,四横。 主持人: 丁总,我们把它举一下,为了让我们的观众看得更清楚一点。 丁树奎: 三环就是2号线、10号线和13号线,四横是1号线、6号线、14号线和7号线。 五纵就是4号线、5号线、8号线、14号线。然后是7放射,7放射就是到周边的卫星城,从门头沟、房山线、大兴线、亦庄线、机场线、顺义线和昌平线,构成这么一个网络。 主持人: 您作为运营方来说,将来面临的任务应该是越来越多了。 贾鹏: 是的。我们的任务会越来越重,我们为广大乘客服务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主持人: 在这方面,您觉得您面临的挑战会是什么? 贾鹏: 打造一个新地铁是我们地铁运营公司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按照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功能完善、低耗环保、文明舒心和知名品牌的要求来打造我们专业运营商的品牌,把我们的公司建设成一个最具竞争力的优秀现代企业。 我们地铁运营公司去年已经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实现了首都文明行业的一个荣誉称号。 现在以5号线为起点,按照新地铁的要求在精心地打造专业的品牌。5号线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用王市长的话说,“北京地铁迎来了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 主持人: 过去我们印象当中,地铁是老大,有一种谁我其谁的气度。现在这种气度依然有,但是给人感觉它把姿态放得比较低,有一种很强烈的服务意识,这也是你们公司在运营当中提示给我们的一种新方向。 贾鹏: 一种理念的改善。 主持人: 对。 贾鹏: 北京地铁是中国的第一条地铁,中国的第一条地铁诞生在北京,1965年7月1日动工。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北京地铁已经有5条线投入运营了,明年奥运会之前还将有10号线、奥运支线和机场线投入运营。这么一个大的网络交给我们进行运营管理,应该说责任重大,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提升我们的服务品牌、服务品质,在人员上,特别是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这次5号线最大的一个创新点就是和既有线路比较,每公里的人数大幅度下降,运营管理成本大幅度下降,在运营管理体制上也发生了一些很大的变化。 主持人: 说到成本,这次地铁票价已经降为两块钱了。在这方面如何做到收支平衡呢? 贾鹏: 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这次新的票制、票价是惠民、利民,是政府通过一个利民的政策来进一步地引导广大乘客,吸引广大乘客乘坐轨道交通,实现绿色交通。实现绿色交通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缓解地面的压力和地面的拥堵。 主持人: 这一点在昨天开通以后,作为建设者,您深有体会吗丁先生? 丁树奎: 更多是从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角度来发展轨道交通。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二位来到演播室接受我们的采访。 刚才介绍了新地铁,也介绍了一个新的蓝图,真的是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梦想。 过去我们也曾经经常听说欢迎您乘坐北京地铁,但是在5号线您恐怕更多会感受到服务者的那种诚恳。刚才从志愿者的服务当中可以感受到,从刚才贾先生提到的志愿者提出的一些口号,比如说“新北京、新地铁、新生活”这样一些创品牌的热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诚恳。也许在地铁的硬件越来越高的时候,人们更加期盼的就是这种软件上的提高,这种服务意识和行动,毕竟除了一切都是崭新的5号地铁以外,我们还有另外一些设备并不崭新的老地铁,老地铁也有新的发展余地。 感谢各位收看今天的《今日关注》,再见。 策 划:桑瑞严 编 辑:刁伟华 记 者:张舒扬 制片人:陶跃庆 监 制:马 勇 |
|【路桥隧】
( 湘ICP备16018960号-1 ) QQ群:
GMT+8, 2025-5-20 08: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