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董家山隧道出口处于古滑坡体内,本文着重介绍进洞前采取的抗滑措施。
关键词 小净距隧道 古滑坡 出口 进洞方案
1 工程地质及概况
1.1 地质情况
董家山隧道出口位于麻溪乡白果村下白果坪滑坡地带,隧道轴线与滑坡主轴基本一致,所处路段LKl7+378-LKl7+520纵长142m,宽160m,表面积约2.1×104m2,厚8~18m,体积27.3×104m3,属中型堆积层古滑坡。滑体上地表多为耕地果林。滑坡地貌宏观上较明显,总体呈圈椅状,滑坡后缘形成一圆弧形斜坡,坡角30°—50°,滑体两侧有鼻状山脊,滑坡中部为一平坦的平台,并略向山内倾斜。滑坡前缘为一坡角30°的斜坡,其上植被茂密,前部滑床高程887m,基岩面高程882m。且位于基岩反向坡上,库水对其影响甚微。前缘以外为一坡角40°~50°砂岩基岩陡坡。滑体主要为块、碎石土组成。堆积杂乱,浅部夹一层1—2m厚的粉质粘土。滑床及崩坡积层之下为黄灰色、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胶结疏松,含较多煤包体、煤屑,岩体以块碎状镶嵌结构为主。浅埋,强风化段为Ⅱ类围岩。
1.2 工程概况
董家山隧道出口段为小净距段(210m)施工,左右洞间岩柱厚度为3.75-21.86m。该段隧道间距小,埋深浅,表层有松散堆积层,稳定性差,基岩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围岩划分为Ⅱ类。隧道中间岩柱采用对穿式低预应力局部粘结锚杆加固岩体。
通过设计院勘测地表,古滑坡在施工前处于稳定状态,滑坡体中前部堆积较厚,滑面平缓,有反压阻滑作用。由于本隧道洞口的开挖及前部深路堑及岷江大桥桥台施工,开挖后滑体前部原有反压阻滑物质已大部分挖除,开挖后将会影响和破坏滑体的稳定状态,引起滑坡后部及两侧局部复活滑移。
考虑隧道洞口处于滑坡地段,因而进洞前必须采取抗滑措施。抗滑措施采用清方减载、抗滑桩(分A、B、C、D型,桩间再用护面墙封闭)、竖梁锚杆、固网锚杆、预应力锚索、一级仰坡加固等。
1.3 施工便道
施。工便道起于距马鞍石隧道人口约1000m处,沿新建213国道至洞口,全长约1500m。便道为泥结石路面,很多地段受重车碾压坑洼较多,排水系统局部受破坏,行车较为困难。隧道出口施工地段三家单位相邻施工,施工便道车流量大,堵车现象严重。洞口相邻新建213国道的施工便道,待213国道建成通车后无法使用,必须穿越213国道桥梁下部新修便道。新修便道穿越桥梁处,施工受水电七局桥梁预制场影响,该段必须待水电七局梁预制完毕之后方能施工。新建便道地形为陡坡,下部为现行213国道。该线为旅游热线,车流量大,新建便道施工极其困难(图1)。
1.4 洞口场地
隧道出口为44m路基,与施工中的庙子坪特大桥相接。施工场地与新建213国道相邻,施工场地受其影响无法拓宽,非常狭窄。
2 拟采用的进洞方案
2.1 进洞前滑坡处治
对仰坡段及左侧边坡,施工按照先施工滑坡后部主滑体,后施工滑坡中部堆积体(受压主滑段),再施工滑坡前缘,分级开挖、分级防护的顺序。右侧边坡先施工抗滑桩,然后开挖边坡,自上而下逐级开挖,逐级防护。
2.2一级仰坡加固
一级仰坡加固见图2。
2.2.1 注浆小导管施工
小导管注浆作业包括制管、钻孔、布管、封孔、注浆四道工序。
a.制管
小导管采用Φ42mm钢管制作,长度6m。管壁每隔10—20cm交错钻眼,眼孔直径宜为Φ8mm。钢管前端20cm做成尖锥状。
b.钻孔布管
Φ42注浆小导管长度6m,间距1.2m×1.2m,呈梅花型布置。钻孔时利用钢管脚手架搭设操作平台,钻孔采用YT—28凿岩机钻孔,小导管采用人钻机顶入,垂直于坡面打设,孔位偏差不大于50mm。
c.封孔注浆
在坡面喷一层5cm厚混凝土,钻孔布管完毕后于管口处设止浆塞,注浆采用高压注浆泵,注水泥浆液,注浆压力0.5~1.0MPa。水泥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水灰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在0.8:1~2:1范围选用,需缩短胶凝时间,可加入食盐、三乙醇胺速凝剂。注浆顺序先注下后注上,先注无水孔,后注有水孔。遇窜浆或跑浆时,则采取间隔一孔或几孔灌注的方法。
单孔结束注浆的条件为:注浆压力达到设计压力;浆液注浆量已达到计算值的80%以上。全断结束条件为:所有注浆孔已符合单孔结束条件,无漏注。注浆过程应密切注意注浆压力的变化。注浆后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如未达到设计要求,应进行补孔注浆。
2.2.2 钢筋网铺设
钢筋使用前应清除锈蚀。钢筋网应随受喷面的起伏铺设,钢筋网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小于20mm,且与小导管端头焊接牢固。钢筋网孔的绑扎和焊接质量符合有关施工规范要求。
2.2.3 喷射混凝土施工
(1)材料及配合比
a.水泥: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
b.砂:采用中粗砂。平均粒径在0.35-0.5mm,细度模数大于2.5,含水率为5%—7%,使用前过筛。
c.碎石:粒径在10mm以内,含水率控制在2%,级配良好,使用前筛洗干净。
d.水:水中不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不得使用污水,使用前进行水质分析。
e.配合比:经试验确定。喷射一般可采用水泥:砂:石:1:2:2,水灰比0.4-0.5;速凝剂:根据需要选用,一般掺量为水泥重量的2%。
(2)喷射前的准备工作
a.清除松动土石,清理受喷面。
b.预埋铁丝以掌握喷射混凝土厚度。
c.检查机具设备和风、水、电等管线路并试运转。
d.对坡面的渗漏水作处理。
e.受喷面有渗水、润水时,采用增加速凝剂的方法,即时封闭坡面。
(3)喷射作业
a.喷射混凝土采用搅拌机拌制,待搅拌均匀后输入喷射机喷射。
b.开机后,保证工作风压在0.4MPa—0.55MPa之间,并根据所喷部位和管道长短调整风压,喷射机胶管内径为50mm以上,防止堵管。
c.喷射手选用适当距离,一般保持在0.8-1.5m内,喷射在工作平台上操作,以保证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
d.喷头与受喷面垂直,若受喷面被钢筋网覆盖时,可将喷头稍加偏斜,但不宜小于70°。
e.喷射作业应分段、分层;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喷头在喷射过程中作连续不断的圆周运动,形成螺旋状运动,后一圈压前一圈三分之一。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后间隔1h以上再次喷射时,受喷面应用风、水清洗。
f.按初喷和复喷二次进行,初喷厚度5cm,复喷到设计厚度。
g.喷射混凝土终凝后2h起,洒水养护。
2.3 进洞措施
当边仰坡加固完成后,就可以考虑进洞。
利用已有场地平整后采用混凝土硬化,按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布置完毕。右洞洞口边坡喷锚网支护完成后,采用抗滑桩顶部形成的平台,经平整硬化后作为右洞施工场地使用。抗滑桩上设置C20钢筋混凝土托梁作为拌和站基础。左洞利用隧道变电所位置经平整硬化后设置拌和站、砂石料场、水泥库、空压机房以及钢筋加工场。
右洞设计岩层较好,左洞相应较差。常规方法应该从岩层较差的左洞先进洞。而对于董家山隧道,右洞比左洞先达到进洞条件,所以将左洞超前支护设成Φ108长30m管棚,相当于将左洞岩层加固,也不违背“先弱后强”的原则。右洞洞身采用上、下断面法开挖,左洞采用CD法(单侧壁导坑法)开挖,右洞先行,右洞上半断面开挖超前左洞右侧上部分开挖30m,右洞仰拱混凝土施工超前左洞右侧下部分开挖10m。右洞上半断面施工达到20m以上时,开始进行下半断面开挖。右洞上半斯面石渣,采用轮式装载机翻运至施工便道旁,再用反挖装渣。自卸汽车运输至弃碴场。右洞进行下半断面开挖作业时,同时将洞口路基段土石方按隧道路面标高进行捡底作业。下半断面开挖前,拱脚采用锁脚锚杆加固。下半断面开挖采用左、右侧交替进行,确保上半断面施工的运输道路通畅。
2.4 挂洞门
边、仰坡加固处理完成后,进行挂洞门作业。右洞采用双排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长度6m,环向间距0.4m,层间距0.6m,外插角5°~10°,拱部180~范围内布设。左右洞中间岩柱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左右洞对称布置。左洞采用Φ108管棚超前支护,管棚采用无缝钢管制作。长度30m,环向间距0.6m,外插角5°~10°,拱部180°范围内布设(见挂洞门施工步序图4)。
3 监控量测
隧道处于滑坡体主滑方向上,洞内施工将影响滑坡的稳定,且洞口地段为小净距施工。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在隧道仰坡上设置观测点,对仰坡稳定进行监测,每天观测1次。隧道施工时,洞内每5m设置一组观测点,进行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监控量测。每天观测2次。并积极配合科研小组的监控量测工作。
4 结论
本文所述的进洞方案,在董家山隧道实施后,经过对洞口仰坡以及洞内的拱顶下沉及周边位移的监控,洞口仰坡及洞内均无大的变形。通过实践证实,这种进洞方案是可行的。
施工步骤说明:1测量放样;2小导管钻孔注浆;3I部开挖、初期支护;4II部开挖、初期支护。 (陈莉苹 王庆久) |
|【路桥隧】
( 湘ICP备16018960号-1 ) QQ群:
GMT+8, 2025-5-14 06: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